什麼是瞑眩反應?

2010081510:00


什麼是瞑眩反應?
嘉賓--2010.08.13

古聖先賢之說

  根據中華古聖先賢孟子所著的書⟨孟子‧滕文公篇上⟩記載:「書曰:『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漢代、宋代時後人加以注解:「瞑眩,藥攻人疾,先使瞑眩憒亂,乃是瘳愈。」孟子所講的「書」指得正是《尚書》,其中⟨商書‧說命篇上⟩記載:「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療。」著名史書《資治通鑑》第四十三卷中也提到《尚書》裡的這句話,胡三省在文後注釋:「孔安國曰︰『服藥必瞑眩極,其病乃除。』」
  上述古文大意是:在服藥後如果沒發生瞑眩反應,就不能達到根治疾病的作用。從這裡可以瞭解「瞑眩」是一種疾痛療癒前的過渡反應,就好比傷口痊癒前會發癢,一根刺要從肉裡拔除時,會有「痛」的反應一樣,都是人體自然的反應,也是一種告知的訊息,中醫稱這樣的過程為「瞑眩反應」,一般又稱「整健反應」或「好轉反應」。


瞑眩反應=身體機能反應

  從西方人體科學的觀點來看,當身體組織吸收到較高的營養或食物時,自然會排除較低劣的物質,接受對身體較為有益的成份,而能重新再生健康的細胞組織,也可以說是身體機能的「免疫反應」,排除反應可能會造成暫時性的身體不適現象,如:發燒、腹瀉、嘔吐、酸痛、頭暈、過敏、心跳加速、冒疹子、長青春痘…等,這些都是身體開始自我療癒的過渡現象,也就是瞑眩反應。此時,應更大量的補充好水、多休息,協助身體渡過暫時性的陣痛期。

  「瞑眩反應」和西藥的副作用是完全不同的,由於徵狀相似,很多人都會誤以為是副作用,但引發徵狀的原理並不同,西藥往往是採用「壓抑」的方式進行療治,因此當人體吃下對某症狀有效的藥物時,往往會傷害人體另一個部位功能,而引發副作用的症狀,和瞑眩反應的對症疏導原理大大不同,瞑眩反應可以說是對人體機能調節產生效用的一種反應現象,更能證明身體機能的正常運作。


如何分辨瞑眩反應?

  瞑眩反應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發生,每個人產生的反應也不一樣,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病兆、病因也不同,所以反應出的現象當然會不一樣;
一般瞑眩反應的過程大約需要7~10天,但依個人體質和狀況輕重的不同,時間也會不一樣,因此有可能會超過10~20天以上,如果超過一個月狀況仍未減輕,應詢問醫師、檢查原因。
  

分辨「瞑眩反應」的方法如下 :

  一、瞑眩反應並不會產生病症惡性化的現象,因此不必過於驚慌,但須仔細注意觀察身體的變化。如果是出現強烈好轉反應的人,顯示本身健康情形不佳,而且有些人反應並不會馬上發生,而是在食用一段時間後才出現。

  二、瞑眩反應的現象也不會一次全部出現,而是針對病痛的源頭逐一排除,往往會陸續出現不同部位的瞑眩反應,因此反應期有可能會長達2~3個周期,這也是原本身體狀況不佳者的一種反應現象。

  三、瞑眩反應的部位,一般都是病痛根源,有時反應一起甚至有症狀加重感覺,如過敏性鼻炎,出現噴嚏打得更多、鼻涕流更多的反應;有時還會引發隱藏性的病兆,這類隱藏性病兆多數是陳年舊傷引起,因此能從不舒服的部位分辨身體曾經什麼地方有病痛。舉例來說,有可能為了改善頭痛,卻出現腹痛現象,原因可能是本身腸、胃方面的毛病,引起身體的不適現象。

  中醫理論有句話:「不通則痛。」也就是說身體會有疼痛現象,往往是某處的不通所引起,要去打通「不通」的地方,自然需要打通的力量,因此需要藉由外力,比如較優品質、較高營養能量的食品,讓身體組織細胞吸收後得到能量,當阻塞的地方打通後自然就不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