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醫學的崛起 養生袪病

2013072906:41
第三醫學的崛起     養生袪病

美國羅伯特醫學博士根據以色列和哥倫比亞等國家的醫生罷工,對罷工期間的死亡人數進行了統計,把這個資料與前一年的死亡資料進行了比較,他得出了結論:“死亡率下降了35—50%。”他認為:“如果90%以上的現代的醫學停止使用,包括:醫生、藥物、和醫療設備從地球上消失,醫源性疾病和藥源性疾病馬上就會消失,死亡率就會大大下降。從此可知,現代醫學中,醫源性疾病和藥源性疾病占死亡比例之高,本來不可以死亡的人,讓醫生給治死了;本來不吃藥就可以自然好的病,吃藥反而把人治死了,這是多麼可怕的事。”儘管它不如人意,但是人們還離不開它。西醫是當前世界上最大的醫學體系,它們救人無數,也害人無數。


孫萬鵬先生是一位農業科學家,又是灰學專家。他在50年前,他曾經研究過植物病害的預防工作。研究得出結論:“利用農藥以毒攻毒消滅病蟲害的同時,對於植物本身的損害的代價是太高了”。他認為:“醫藥治病也是以毒攻毒,對於人類的健康的損害代價也是太大了。”
孫萬鵬先生的父、母、弟、妹等一家四口都是在現代西醫醫學治療癌症極短時間內夭折的。孫萬鵬先生本人也有癌症,他利用了灰諧理論治療,現在身體還很健康。癌症其實就是低幼細胞的過量而產生的。孫萬鵬先生所說:癌基因實際上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基因。它主管著細胞增殖分化,沒有它就沒有生命,小孩就不會生長。癌基因和抗癌基因和諧相處,人體就會健康,失諧就會得癌症。癌變基因大部分是可以修復的,只有在內外界環境損壞因素反復作用下,才能失諧,正常細胞才能變成癌細胞。這個過程中,往往需要經歷4—6次失諧突變才能發生。從腫瘤細胞到器官癌變,往往需要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的漫長的變化過程。在正常協諧下,癌變細胞大部分是可以清除的。但是,不少癌症病人不知道“壞心情的干擾”是加快癌變的重要因素,所以說,不少癌症病人是被嚇死的。


孫萬鵬先生利用好心情的“選代”和壞心情的“轉移”戰勝了他的癌症。什麼叫好心情“選帶”?就是平時選取一些喜劇、輕音樂、相聲、遊戲、旅遊等一些自己喜愛的活動,讓自己心情總是愉快的。什麼叫壞心情“轉移”?人總是有一些不愉快的事,遇到這樣的事,一定要想的開,不要總放在心裡。正常情況下,不愉快的事,在心裡停留不要超過5分鐘,對身體就沒有影響。
近年來,他將“植物保健和人體保健”進行了交叉地研究,提出第三醫學的概念。
那麼,第三醫學是什麽樣的概念?而第一醫學,第二醫學又是什麽樣的概念呢? 本文就這個問題進行一些探討。

西醫是第一醫學
西醫屬於經典科學範疇,把它叫第一醫學。從哲學上看,它是屬於本體論,也就是機械唯物論,也叫形而上學。從科學上講,它是“試證”科學,即一切理論必須經過證明。它的特點是,一切經過試驗,並且要有重複性。例如,牛頓力學簡單的二維運動,就是經典科學,當已知物體初始時刻的速度和位置,就可以預言出,任何時刻物體的位置和軌跡,而且重複性很強。牛頓就是通過太陽和一個行星的研究,對整個太陽系作出預測,並且有著可重複的驗證。現代航太運行的計算都是建立在牛頓的經典力學基礎上的。
西醫學者是遵守經典科學的概念的。西醫診斷人體那個器官生病,治療那個器官。盲腸發炎,就把盲腸切掉;肺部生瘤,把肺切掉。壞死器官可以切掉使用健康器官可以進行移植。西醫就是根據這一理論,預言了一些疾病的產生,也是利用同種方法,治療了許多相同的疾病。

中醫是第二醫學
中醫屬於紮德(Zabeh)的模糊科學範疇,把它叫第二醫學。愛因斯坦微觀理論,否定了牛頓的經典宏觀理論在微觀世界的適用性。在微觀世界裡,不可能在同一時刻準確地測出一個粒子的位置和速度,這表明了預測是灰色的。把不能預言一個粒子的行跡的量子力學叫模糊學,也叫測不准定律,也叫灰學。中醫檢查病症與西醫不同,西醫靠科學儀器,而中醫是靠望、聞、問、切。這樣檢查病症的方法主要是靠經驗。同一種疾病,不同醫生得出結論是不一樣的,開出的藥方也是不一樣的。所以,它是屬於模糊哲學範疇。但是,模糊科學比經典科學更為準確。中醫從陰陽出發,陰陽是中醫的基本概念,同時也是個哲學概念,由於陰陽本身的歧義,所以造成中醫醫哲不分。眾說紛紛,玄奧難懂,影響著中醫的發展。它是從脈搏找病因,屬於辯證唯心論。人的眼睛有病,中醫認為病因在肝上;耳朵有病,病因在膽上;所以中醫治療疾病與西醫不同,中醫治療方法是找病因,治病去根,這就是中醫的辯證法所在。

有人提出“中西醫結合”論,這是做不到的。中醫在許多病症上與西醫解釋存在著很大的差別,然而,難能可貴的是“卻都能非常好的與臨床相符”,也就是說都能治病。類似這樣的例子,在科學史上並不鮮見,量子力學的解釋,有薛定諤方程的描述,還有海森堡矩陣方法的描述,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描述,實際上是一個東西。從中西醫差別來看,西醫著重器官、細胞、基因,從實際出發,對疾病進行分類、研究、治療;而中醫著重整體,重視相互作用,利用協調進行療養。在一些與形態改變有關的疾病上,西醫是強項;在一些與相互作用紊亂有關疾病上,中醫是強項。

現在出現一種叫中醫西治,中醫利用西醫儀器檢測判斷病症,再用中藥治病。西醫診斷出病症,用中成藥治療。實際上,失去了中醫的特色。
中醫在科學上叫營衛,營就是營養,衛就是免疫力。營屬於陰,衛屬於陽,陰陽的自然科學就是營衛。中醫所說的經絡就是營衛的循環系統。營對應著“血”,衛對應著“氣”,陰陽與營衛是相協的,人體體液中,營養和防禦是統一的也是對立的。相互影響著功能的協調,營衛傾移失諧是中醫病理的核心。營衛的解釋,符合原始文獻的旨意,又貫通現代科學的進展。它是中醫現代化的切入點。

養生是第三醫學
養生的祛病保健屬於灰諧論,是第三醫學。它用的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量子力學創始人波爾提出一個“並協原理”,他指出:“微觀粒子波具有二象性”,“綜其所精”是互補的、並協的、和諧的。就是說,任何物質既是矛盾的,又是統一的,即是吸引的,又是排斥的,把它叫做和諧相處。
和諧相處是第三醫學主要特徵,人體各器官處在和諧狀態下,就不會生病。第一醫學、第二醫學和第三醫學重要區別在於,第一第二醫學是“治已病”第三醫學是“治未病”。
《黃帝內經》就提倡“治未病”,是我國醫衛界所提倡以“預防為主”的戰略的最早思想。“治未病”這樣一種醫學思想在經歷了時代的發展和完善後,現已從中醫理論體系派生出來了。孫萬鵬先生把“預防為主,綜合養生”的祛病保健提到第三科學境界,叫第三醫學。
和諧是一個哲學概念,儒家學說就提倡社會和諧。那朝那代重視儒家學說,社會就會安居樂業。那個朝代不重視儒家學說,社會就會發生動亂。

道家學說也提倡和諧,提倡人們與自然和諧。社會也要遵守自然規律。社會遵守自然規律,社會就會發展,人們要遵守自然規律,人體遵守自然規律,人們就能長壽。
第三醫學是如何治未病呢
第三醫學是如何治未病呢?這裡就8個方面做一簡單介紹:
1.飲食中的酸堿平衡
採用合理的方法改善酸性體質,是預防各種疾病的關鍵。 首先,多吃富含鹼性物質的食品。英國最佳營養協會的創始人派翠克在他的《營養聖經》中提議:人們日常飲食中,應該有80%的鹼性食物和20%的酸性食物。但是,事實上,我們在平常的飲食中很難將酸性食物與鹼性食物的比例控制在1:4,這就需要通過補充一些高鹼性的功能性食品來進行調節。

美國醫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雷翁教授說:“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而基本上,所有的肉類都屬於酸性,絕大部分的蔬果類都屬鹼性。
美國著名營養學家RAGNAR BERG博士說:如果想維持健康的身體,每攝取20%的酸性食物,就需要80%的鹼性食物來匹配。可見,當你每一天吃進肚子內的食物都是酸性為多,久而久之,就會造成體質酸性過高,進而患上各種慢性疾病。
大致上,您每吃一份肉,就需要吃至少四份以上的蔬果才能平衡其帶來的酸性。再加上各種輻射、污染、壓力、壞心情等也會令身體酸性化。現在只有10%的人體質是鹼性的,90%的人體質是酸性的。

日本醫學博士柳澤文正用實驗證明100%的癌症患者是酸性體質; 諾貝爾獎獲得者、德國生物化學家Otto Warburg博士認為缺氧的環境使正常細胞癌變,而體液酸化是導致缺氧的主要因素。
研究表明: 如果你能平衡你的身體PH值,讓你的身體轉變成弱鹼性,不管你得的是什麼癌症都有轉變和被治好;
只要你能調整你身體的PH值到弱鹼性,你的身體就會健康。現把日常食物的酸鹼性列入下表,供大家參考:
強酸性食品:蛋黃、乳酪、甜點、白糖、金槍魚、比目魚。
中酸性食品:火腿、培根、雞肉、豬肉、鰻魚、牛肉、麵包、小麥。
弱酸性食品:白米、花生、啤酒、海苔、章魚、巧克力、空心粉、蔥。

強鹼性食品:葡萄、茶葉、香菇、葡萄酒、海帶、柑橘類、柿子、黃瓜、胡蘿蔔、白蘿蔔。
中鹼性食品:大豆、蕃茄、香蕉、草莓、蛋白、梅幹、檸檬、菠菜等、牛蒡。
弱鹼性食品:紅豆、蘋果、甘藍菜、豆腐、捲心菜、油菜、梨、馬鈴薯。
我們會發現很多好吃的東西幾乎都是酸性的,如:魚、肉、米飯、酒、砂糖等,全都是酸性食物,相反,鹼性食物如海帶、蔬菜、白蘿蔔、豆腐等多半是不易引起食欲但卻對身體有益的食物。
一般人認為酸的東西就是酸性食物,其實不然。諸如一看就會令人流口水的草莓、檸檬等正是典型的鹼性食物。
2.節食
進行節食自然療法就是進行身體內部革命。為什麼簡易節食會有健康效果呢?因為簡易節食可以使體溫上升,從而產生以下一些作用:①排出體內的毒素;②淨化血液;③體溫上升,免疫力提高。
進行簡易節食會讓自己“瘦下來”,這種瘦不僅僅是外觀上的變化,而在身體的內部,會產生更加革命性的變化。

①排出體內的毒素
節食會讓排泄活動更加活躍,大家每天起床時都能體會到這一點。早上一起來,你就會發現眼角有眼屎,而且還會口臭。這是因為人在睡眠時不會吃任何東西,處於一種斷食狀態,其結果就會導致體內的排泄活動的活躍,讓人不由自主地想上廁所,同時也會出現眼屎和口臭的現象。
之所以所有的排泄活動都會活躍起來,是由於節食的時候停止了食物的攝取,消化吸收器官進入休息狀態。被送到消化吸收器官的血液減少,排泄器官就相應地得到了充足的血液供應,變得活躍起來,把平時積存在體內的種種老廢物,會由於排泄器官的“集體出動”而排出體外。

②淨化血液
許多人常常會出現“血液粘稠”這樣的事,這指的是尿酸、乳酸等老舊廢物過剩的狀態。與此相對的就是“清爽的血液”,這是一種理想的血液狀態。中醫把血液粘稠叫做淤血,是指血液流動的停滯,受到了污染的狀態。“血液的污染”在西醫中是指尿酸、尿素氮、肌酸酐、丙酮酸等廢物過剩的狀態。
造成血液污染的最大的原因就是攝取了過多的食物。膽固醇、中性脂肪、糖、蛋白質等,雖然都是維持身體機能所必需的成分,但是存在過多會引起高血脂病、糖尿病、高脂蛋白血症。因此污染血液,誘發各種疾病。此外,吃得過多還會使導致痛風的尿酸、以及尿素氮、肌酸酐、丙酮酸、糞臭素、吲哚等的有害物質增加,也污染血液。節食時減少食物的攝取,可以防止上述物質的增加;同時,隨著排泄活動的活躍,還會把這些物質排出體外,起到淨化血液的作用。

③體溫上升,免疫力提高
在日常生活中,為了消化吸收吃到肚子裡的眾多的食物,血液會向胃腸集中。但是,如果停止了食物的攝取,血液就開始向全身輸送,促進血液運行。迴圈起來的新鮮而溫暖的血液,能夠讓體溫上升,從而燃燒掉血液中的廢物。
停止了食物的攝取,身體就會開始消耗存在體內的多餘的脂肪和垃圾,不僅如此,健康的細胞為了存活下去,會不斷地吃掉癌細胞和其他引發炎症的細胞。免疫力的關鍵在於白血球,因為它喜歡吞食病毒和病原菌。但是白血球具有在飽腹狀態下活動變少的特性,如果進行節食,從而人為地製造的一時性的饑餓狀態,它的活動相反就會變得活躍起來。
運動或者洗澡過後,體溫處於上升狀態,白血球會變得十分活躍。也就是說,在節食中,“由於促進了血液迴圈而使體溫上升”和“讓身體陷入饑餓狀態”會產生相乘效果,從而更加提高了白血球的活力。這樣一來,健康的人會更健康,而為疾病所煩的人則可以戰勝疾病。

逆滲、電解水、鈣離子水,通通→⇒不是人喝的  (網址)

「您知道什麼水最不能喝嗎?」。  (網址)

 

3.喝水
人的身體有百分之七十的水分,嬰兒出生時的水分更高達百分之八十,然而現代人體內的水分卻只有百分之六十至六十五左右,使得身體內每個細胞都有缺水的狀況。人體各器官的協調,靠的是分泌液進行的。如果,沒有足夠的水分,各器官的分泌液就會缺乏,就無法和諧工作。細胞無法排毒,甚至會導致中毒。導致細胞死亡、異變為癌細胞。血液變黑而轉濃,進而引發便秘。皮膚水分不足,就會產生黑斑、皺紋、老化、掉髮等現象。

 一天喝幾杯水?無論是咖啡或茶,都與水的分子結構有關係。水的分子是H20,喝一杯咖啡要消耗掉體內三杯水的儲量;喝一杯茶要用掉二杯水,才能化解咖啡因的毒素;喝了一杯汽水或紅酒,則要耗用掉身體內六杯水。所以說,只有喝水、喝對水,才能解決身體的和諧問題。而且喝水的方式,也很重要,一定要小口小口慢慢地喝,讓身體細胞有充足的時間吸收水分子。否則大口喝水只會使細胞來不及吸收,就全部跟隨尿液流失了。

一般我們所可以取得或是購買到的水,不外乎淨化水、礦泉水、逆滲透過濾水、鹼化水、蒸餾水、礦物質水等幾種水,其中的優缺點,將於下文探討。

淨化水,並非安全的水

淨化水只是將自來水用篩檢程式過濾掉水中的重金屬,然而,細菌和化學物質還殘留在水中,不是安全的水。

礦泉水,恐會使細胞提早衰老死亡

有些人以為飲用礦泉水,可以補充蔬果礦物質的不足,但根據美國農業部研究報告指出,喝礦泉水的人有百分之七十五的機率得到癌症,因市面上的礦泉水,多含過量重金屬及大量無機礦物質,不但不能供應身體所需礦物質,還會增加身體負荷,阻塞細胞和細胞間的空間,使營養無法送達細胞內,細胞於是逐漸衰弱、死亡。礦泉水的礦物質是無機的,是岩石經風吹雨打侵蝕落下的細碎粒礦物質,這些礦物質比蔬果內的有機礦物質大上太多倍,我們的細胞根本無法吸收利用,反而會阻擋細胞之間的營養、氧氣及血液間的流通,使細胞提早衰老死亡,也是我們為何容易感到疲倦,或急速老化的原因。

逆滲透過濾水,還有殘留的細菌及毒素
可以濾去百分之九十五的廢物,但還有百分之五的細菌、雜物及毒素在水中,但比起淨化水和礦泉水又安全多了。


鹼化水,可能導致消化不良(電解水)

鹼化性是經過鹼化機將自來水鹼化。一般人的血液都偏酸,然而血液一定要偏才健康;身體的五臟六腑,時時都在維持酸平衡的工作。當我們吃東西的時候,胃會增加胃酸,來吸收食物,在要將食物送到十二指腸前,胰臟會產生碳酸氫鈉(sodiumbicarbonate)將酸性食物變為鹼性,才讓肝臟吸收儲存,餘下的廢物在進入大腸之際,又要轉為酸性。所以我們不能常喝鹼化水,常喝鹼化水會導致消化不良、營養不足,我們不知道器官在何時需要酸、何時需要鹼,所以不能靠鹼化水來供應體內需要。


一般人喝水,只要一天喝足八杯(一杯二百五十c.c.),就能讓腎臟有足夠的八杯水來淨化血液;如果是生病的人,更需要喝蔬果原汁和活性水來改善體質。
除了建議每天都能夠喝八杯好水,我們的身體還需要大量的電解質(electrolyte)和礦物質;而蔬果中的礦物質,是有機活性的細小礦物質,是我們細胞能夠吸收的礦物質。
由於蔬果中的礦物質分子小過人體細胞,可以自由進出人體細胞,將廢物帶出細胞排掉,使細胞恢復活力與健康,所以要多吃大量的蔬菜水果,藉以獲得活性礦物質,才能補充充分的營養,供給細胞運用。

我們本身每天除了固定喝四到六杯蔬果原汁以外,早上一起床,還要先喝兩杯(共五百c.c.)加了四分之一小匙海鹽水的溫水,除此之外,一天之內還會再喝六杯活性礦物質水,估計一天的飲水量非常驚人;而我們之所以選擇喝活性礦物質水,乃是因為理解到現今蔬果中所含礦物質的不足,而活性礦物質水不會影響身體的運作,卻反而能幫助營養的吸收,並保持細胞之間的淨化。
(現在更有【小分子水】可以選擇飲用)

當然,喝水量的多寡也因人而異,如果僅是長時間坐在中央空調的辦公大樓內工作的人,一天喝六杯水就夠了;但如果是每天在外面跑業務、做外勤的人,一天可能就要喝到八到十杯的水量;而如果是在大太陽下從事戶外運動、勞動工作者,一天就必須喝上十到十二杯的水,才能讓身體真正獲得到充足的水分。

4.腿是和諧的驅動器

如果把身體比做一台機器,“腿”就是提供動力的馬達,是和諧的驅動器。馬達不靈了,機器便會老化、運轉不良。人老後,不怕頭髮變白、皮膚鬆弛,怕的就是腿腳不靈便。
在美國《預防》雜誌總結的長壽跡象中,“腿部肌肉有力”赫然在列。生活中也不難發現,長壽老人幾乎都步履穩健、行走如風。因此,只要養好雙腿,活過百歲的可能性便大大提高。

雙腿就像人體的承重牆。很少有人知道一個人50%的骨骼和50%的肌肉都在兩條腿上;人一生中70%的活動和能量消耗都要由它完成;人體最大、最結實的關節和骨頭也在其中。人年輕時,大腿骨可以支撐起一輛小轎車;膝蓋則承受著9倍於體重的壓力;腿部肌肉也要經常與大地的引力進行搏鬥,保持緊張狀態。“所以說,堅實的骨骼、強壯的肌肉、靈活的關節形成了一個‘鐵三角’,承受人體最主要的重量。”衛生部老年醫學研究所原所長 高芳堃 教授解釋說。

雙腿還是身體的交通樞紐。

高芳堃說,兩條腿有人體50%的神經、50%的血管,流淌著50%的血液,是連接身體的大循環組織。中醫科主 任劉德泉 教授認為:“只有雙腿健康,經絡傳導才暢通,氣血才能順利送往各個器官,特別是心臟和消化系統。”可以說,腿部肌肉強勁的人必然有一顆強有力的心臟。
由此,美國科學家認為,從走路便可判斷人的健康狀況。如果一個70歲—79歲的老人,一次可步行約 400米 ,就說明其健康情況至少能讓他多活6年。老人每次走的距離越長,速度越快,走得越輕鬆,那麼他的壽命就越長。


衰老從腿開始!

俗話說:樹老根先枯,人老腿先衰。人老後,腿部和大腦間指令的準確性和傳導速度都有所下降,不像年輕時那麼默契。中醫科學院研究所 裴卉博士解釋說,從出生到離世,腿每時每刻都在工作,如果不注意保護,自然就“年久失修”了。

美國政府老年問題專 家夏克醫師表示,從20歲開始,如果不積極運動,每10年可能喪失5%的肌肉組織。同時,骨骼中有“鋼筋”之稱的鈣也會逐漸流失,人的骨關節,特別是髖關節和膝關節會出問題,比如容易摔倒骨折。高芳堃表示,老人骨折容易導致股骨頭壞死,長期臥床,繼而引起褥瘡、尿路結石等併發症,甚至誘發腦血栓。有15%的病人甚至會在骨折一年內死亡。

“人老腿先知” 必知!

腿部衰老的報警信號:
報警信號1:腿腳沒有原先靈便了。這是衰老的最早特徵。40歲後,很多人感到腿腳不靈活,稍微多走點路,就像腿上灌滿鉛,發酸發脹,上樓梯也越來越費勁,沒爬幾層就氣喘吁吁。

報警信號2:做點事就腰酸腿疼。特別是中年女性,只要站的時間一長,就會覺得腰酸腿痛。咳嗽時,腿還會出現放射性疼痛。如果小腿肚出現壓痛更要注意,說明腸胃已經開始“罷工”了。

報警信號3:走路變慢。不知不覺中,步速越來越慢。偶爾走快點,會覺得腿腳不聽使喚,過後會連續酸痛好多天,甚至出現肌肉萎縮的情況。

報警信號4:雙腿一側發涼。即使夏天也總感到小腿肚涼颼颼的,有時還覺得從臀部開始,到腳後跟,中間一條線都涼涼的。這可能是血液迴圈不暢造成的,也可能和腰椎間盤病變有關。

報警信號5:抽筋次數增多。如果不是在運動後或因為受涼而抽筋,那就要注意了,這可能是骨質疏鬆的表現。有些人還會出現足跟疼痛,也必須引起注意。

報警信號6:腫脹。血液迴圈不好會導致腿脹,同時這也是心腦血管病或腎臟疾病患者常有的症狀。

報警信號7:靜脈曲張。女性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20歲後就有可能發生。一旦腿上的血管突然非常清晰,彎彎曲曲像蛇一樣,說明腿部血管出現了勞損。

報警信號8:髖膝關節疼痛。幾乎所有關節都會隨著年紀增大而變得脆弱,特別是髖、膝這兩處關節。如果你發現在下樓梯、蹲下或跳躍時出現不適,甚至腿部有摩擦磨損、卡住動不了的感覺,說明關節已經急需保護了。

阻止腿的衰老提前到來

雖然人到中年後,腿會慢慢衰老,但養腿是一輩子的事,從20多歲開始,就要注意保護。特別是現在的開車一族,以車代步慣了,腿部力量通常比常人差,只有養好腿,才能阻止衰老提前到來。

千萬別讓腿部受涼,平時常用熱水泡泡腳,使氣血能順利到達人的上身,維持機體平衡。同時,老年人要穿寬鬆的褲子和鞋,鞋跟2— 3公分 比較合適。此外,臨睡前拿個小枕頭墊墊腿,也能促進血液暢通。
多曬太陽不僅有利於保暖,還可以促進體內維生素D的形成,避免雙腿鈣流失,有效預防骨質疏鬆。  

最後,就是要多運動。 老年人可選擇慢跑、游泳、打太極等有氧運動,最好每天能堅持健走45分鐘,至少要走1萬步。中醫醫院老年病中心 劉征堂教授建議,常揉腿肚:彎腰或是坐著讓雙腿下垂,用雙手同時輕輕拍打雙腿,由上至下反復拍打數遍,再用雙手握拳置於雙大腿和腿肚處,旋轉揉動數十次。


5. 深呼吸能長壽

生命離不開呼吸。人每分每秒都在進行呼吸運動,但你卻未必呼吸得正確。短淺的呼吸不僅讓許多人大腦缺氧,容易疲憊,而且還容易誘發多種疾病!
呼吸是人類最重要的生命活動之一,既包括肺部換氣,又包括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和交換。呼吸運動是胸廓有節律地擴大和縮小,完成吸氣與呼氣,為身體提供氧氣,排出二氧化碳,保證生命的正常運行。

肺的體積雖然不大,但肺泡壁面積約有70平方米。很多人因為呼吸太短促,使空氣不能深入肺葉下端時,導致換氣量小,所以大多數人一生中只使用了肺的1/3。
呼吸主要分為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現代人由於常坐辦公室,缺少運動,許多人呼吸又淺又短,僅用胸式呼吸。
這種僅用胸式呼吸的方式每次換氣量非常小,在正常呼吸頻率下通氣不足,會使體內的二氧化碳累積,導致腦部缺氧,出現頭暈、乏力的症狀。

為了更好地發揮呼吸器官的潛力,應該有意識地加深呼吸,避免快而淺的呼吸。
“一口氣”能左右人的身心狀態,呼吸就是生命力,也是更新代謝的力量。
呼吸的方式,就是人的生活方式。不少現代人呼吸變得淺短無力,血液中含氧量降低,再加上飲食失衡、運動不足,各種慢性病隨之發生。如果能糾正呼吸的習慣,培養良好的呼吸品質,就可以邁向身心健康。

採用深呼吸,就可以使剩下的肺泡工作起來。當採用胸部深呼吸的時候,位於肺上部的肺泡開放;而在腹式深呼吸時,肺下部的肺泡也打開了。
工作中所有的肺泡都在產生前列腺素,而且通過深呼吸還可使原來就在工作的80%—90%的肺泡產生比原來更多的前列腺素。這樣,更多的前列腺素進入血管,從而使血管擴張,血壓降低。每天早中晚三次,每次10分鐘就有效果。

深呼吸能幫助人們減壓,緩解失眠症狀。主動調節呼吸的深度和頻率,就能有效放鬆繃緊的神經,舒緩焦慮的心情。一些因為壓力造成的頸部疼痛,通過呼吸練習,疼痛感將會減弱。失眠的人也可用呼吸法來幫助入睡。通過降低呼吸節奏、平緩呼吸,能減輕失眠症狀。

深呼吸能促進健康長壽。有控制的深呼吸練習,可使大腦儘快消除疲勞,可以調節神經系統,使人輕鬆舒暢。深呼吸之所以有這樣大的作用,在於正常人每次吸進與呼出的氣體量只有400毫升——500毫升,而做一次最深的呼吸,男性可達到3500毫升,女性可達到2500毫升,相當於通常吸氣的8倍,從而使生命獲得大量的能源。

正確呼吸 ,一是要緩和吸,也就是要均勻緩慢吸氣,儘量深吸,讓氣體能充滿肺泡;二是要用力吐,吐的乾淨,這樣才能將廢氣全部排出體外,保障交換的氣體多一些。最科學的呼吸方法為:“吸——停(屏氣10~20秒鐘)——呼”的呼吸形式,可使副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也可使腸鳴次數增加,有利於消化吸收,從而有益於健康長壽。 
例如用呼吸法攀登高山時,比較不會出現頭痛等高山症狀;打高爾夫揮杆能揮得更遠。這種呼吸方法,在公車上、走路時、工作間隙,或者對著公園的樹都能練習。尤其面對突如其來的負面情境時,呼吸法更能適時調節身心、穩定情緒。

在空氣新鮮的戶外,也可以有意識地多做深呼吸。呼吸的具體方法是先慢慢地由鼻孔吸氣,吸氣過程中,胸廓上提,腹部會慢慢鼓起,再繼續吸氣,使整個肺充滿空氣,這時肋骨部分會上抬,胸腔會擴大。這個過程一般需要5—10秒,然後屏住呼吸5—10秒,停頓2—3秒鐘後,開始新一次的呼吸,反復練習會成為一種正確的呼吸方法。 
長期堅持體育鍛煉,呼吸也能得到改善。例如游泳能讓人的肺活量高達5000—7000毫升;遠遠大於普通人的3000—4000毫升;長跑對最大吸氧量的提高最明顯;俯臥撐則可提高胸壁周圍的肌肉能力,增加呼吸肌力量。


6. 打通經絡

經略通、調氣血、暢血脈,人體的氣血需要不斷的能量補充,人的五臟六腑、奇經八脈、十二正經皆須氣血供應,氣斷身亡,氣血不充盈,則疾病纏身,機體就缺乏生命力,所以,預防疾病,養生保健根本在於調節和補充機體生命能量。就能精力充沛,有精氣神,健康長壽。我在《淺談經略與健康》一書中提出養生保健20個穴位,其中有內關、合谷、湧泉、勞宮、足三裡、神闕等6個穴位要經常按摩,可以起到良好效果。具體操作參考《淺談經絡與健康》一書。

7. 六個關鍵時刻

7:00晨起一杯溫水。可以補充一夜流失的水分,促進胃腸蠕動,幫助胃腸做好接受早餐的準備;有條件最好早上洗個澡,洗澡能加快新陳代謝,把一晚上的身體中的廢物排泄出去。
8:00早餐最佳時間。早餐最好在起床之1小時之後,與午餐間隔4小時。長期不吃早餐易導致營養失衡,同時增加患膽結石的風險;
12:00午飯後別馬上午睡。午飯時間要儘量充裕,不要飛快吃完飯馬上投入工作中,吃完飯最好能安靜呆一會兒,保證血液大量流向胃腸道,使其正常運化食物。另外,午餐後不要馬上午睡,最好休息一會再睡;

14:00補充水。午飯後食物消化後,需要大量的水。這時補充水是最佳時刻。
16:00加餐最保“胃”。下午如果覺得餓,可以適當補充一點點心或水果,長期空腹容易導致胃潰瘍。胃腸功能紊亂;

19:00晚餐後站立半小時。有胃食道反流的人,儘量不要飯後躺著或坐下,這樣胃酸會反流到食道,使症狀加劇,飯後最好站半小時,但不要做劇烈活動,否則容易消化不良。另外,特別提醒:不要在電腦桌前吃飯和吃零食;不要邊看電視邊吃飯。這種習慣會引起胃腸功能紊亂等疾病。

   
以上六個時刻的活動,直接影響到身體的協調,所以,一定要重視。

   8. 最好的醫院是廚房,最好的醫生是自己

從以上7各方面介紹可以看出,第三醫學有沒有醫院?有。這個醫院不是第一第二醫學的看病場所,這個醫院是廚房。據科學調查的結論:生病的原因是多樣的,而自己的生活方式占比重高達60%。由此可見,我們一定要重視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們一天要吃三頓飯,廚房就成為關鍵的地方。利用廚房製作出保健食品,它就是治療未病的醫院。

第三醫學有沒有醫生,有。這些醫生,不是像第一第二醫學的專職醫生,這個醫生是自己。實際上,自己最瞭解自己,自己的身體自己養,自己是最好的醫生。按照“第三醫學”的“預防為主,綜合養生”觀點,以“自然之氣,養自然之身”,健康“以我為主”,“我的健康我做主”。

● 現代醫學真的昌明嗎? 
(網址)

21世紀是以養生為主的世紀,保健知識就成了每一個人必備的知識。普及保健知識就成了社會的一個重要任務,學校專門設立養生課程,社會上設立普及養生知識的機構。那時,很少有疾病的傳播。人人都是健康者。第三醫學的崛起對人類健康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更多精彩請點擊這裡訪問http:/www.52e-mail.com
 

北京武警總隊醫院
原副院長任養勣
                      編制:沈劍平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