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與礦物質對人體的重要性

2011102610:00



維生素與礦物質對人體的重要性


維生素對人體的作用

  維生素原文為Vitamin,又叫維他命。它不是提神劑,是不產生熱量的有機物質,它與人體酵素系統和新陳代謝有密切關係,也是構成身體的要素,又因為人體無法自行合成,欠缺任一種會導致健康的危險,必須從日常飲食或營養補充品才能攝取,是維持生命存活所必需故稱為維生素。

  維生素分為水溶性和脂溶性兩大類。維生素B群和維生素C能溶於水,多餘的會隨尿液排出體外,無法在體內儲存,必須每天由飲食補充。維生素A、D、E、K則屬脂溶性維生素,只溶於脂肪不溶於水,過多的部份會屯積在肝臟和脂肪組織,因此不宜攝取過量,以免引起不適症狀。

  維生素B是一群維生素的總稱,含有多種類似又不同的化學物質,於是用字母B和數字的縮寫來為其命名,如維生素B1、B2…等(如大寶、二寶、三寶、小寶)。維生素B群會彼此相互合作,調節新陳代謝,維持皮膚和肌肉健康,增強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功能,促進細胞生長和分裂,包括紅血球生成,缺乏則會引起貧血。

  維生素C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可以增加皮膚對紫外線的抵抗力。維生素C對膠原蛋白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也可以清除自由基。它普遍存在於蔬菜水果中,很容易受到烹調、熱、光、氧氣、抽煙、一氧化碳的破壞。維生素C一樣是水溶性,必須每天由飲食補充。

  維生素A、D、E、K四種。因不溶於水,只溶於脂肪,故稱為「脂溶性維生素」。它們須溶於油脂中方能被人體吸收。而當攝取量超過體內需要量時,脂溶性維生素就會被送到肝臟和脂肪組織中貯存,當體內貯存量超過負荷時,會有脂溶性維生素中毒的危險。

  維生素A的重要功用在於維持人體正常視覺功能、生長發育及組織分化,也維持全身皮膚細胞完整性和免疫功能,調控生殖細胞成熟、胚胎分化、成長發育過程中的基因表現,缺乏時會有毛囊角質化與乾眼症現象。蕃薯、胡蘿蔔、肝臟、南瓜、深綠色蔬菜等食物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胡蘿蔔素會在人體內轉換成為維生素A。動物肝臟、蛋黃與奶油則為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

  維生素D又叫「陽光維生素」,皮膚經陽光照射後可合成維生素D,可促進腸道吸收飲食中的鈣,維持血中鈣磷濃度維持在正常範圍,將過剩的鈣磷儲存於骨骼中,維持骨骼與牙齒的健康,維生素D缺乏則會導致骨軟化症。

  維生素E是身體中最重要的脂溶性抗氧化劑,缺乏時人體會有溶血性貧血症發生。台灣地區維生素E主要食物來源為植物油、深綠色蔬菜、黃豆及其製品。

  維生素K的主要功能與血液的凝固有關,可促成肝臟中凝血酵素的合成,它的功用有:幫助血液凝固、骨骼中鈣質新陳代謝、肝中凝血酵素的合成。攝取來源:綠葉蔬菜、豬肝、穀類、水果、大豆、牛乳。

  所有的食物中都含有維生素,只是種類和含量多寡不同而已。在以前,若能遵照專家的建議,每日三餐均衡攝取各類食物,應該能獲得各種維生素,問題是「知易行難」,現代人生活緊張忙碌,很難做到均衡飲食原則,再加上目前食用的食物中,很多都經過加工處理,以致營養流失或受到破壞,因此有越來越多專家建議,民眾應藉營養補充品來攝取不足的維生素或其他營養。(引用自健健康康網及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資訊網)


何謂礦物質
  人體必須的營養素可分為六種主要營養素,分別為水、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礦物質與維生素。

  礦物質好比身體運作時的小零件,體內含量低、僅佔體重4%,卻對人體的運作和組成有著重大的影響,就像汽車中的小金屬零件,如汽車沒有火星塞將無法啟動,如輪胎上的螺絲帽不見了,輪胎不久也會跟著飛出去。
  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約有20多種,包括需求量較大如鈣、磷、鉀、鎂、硫,需求量較少的鐵、銅、碘、硒、鋅、鉻、鈷、錳等則稱為微量元素。

  植物利用根取得土壤中的礦物質,而動物則是靠飲食,從食物及飲水中取得礦物質。當人類的飲水改用無礦物質的純水,加上因地力日益貧瘠,食物中含有的礦物質大量減少,同時現代人大量食用精緻加工食品、作息不正常,使得礦物質流失加速,產生維生素缺乏、礦物質微量元素不足的問題,慢性的不足與隱藏性欠缺,都是造成現代慢性病增加的關鍵因素。


礦物質如何取得

  俗話說:身體健康人生是彩色。人生要彩色,飲食也要彩色,甚至可以說彩色的飲食才有彩色的人生。現代人越來越注重養生,知道自然食物中營養素的重要,因此以往常聽到的三白食物,如白糖、白飯、白色麵粉,已漸漸被糙米、五穀米、十穀米取代,以往被視為高級品的白糖也被紅糖、黑糖取代,中華文化祖先智慧傳承下,進補燉食一定要加紅糖、黑糖,其中的祕密就是它們含有多種礦物質與微量元素而達到化龍點睛的效果;麵包店的養生麵包一定有五穀雜糧或強調全麥使用也是這簡單的道理。

  台北體院運動科學研究所長郭家驜曾說過:「礦物質與微量元素,人體無法自行合成,且會經由排汗與排泄而不斷流失。人類對於礦物質與微量元素的補充,主要來自攝取食物與飲水達到重新補充。」

  2009年世界衛生組織在《飲用水中的鈣和鎂對公眾健康的意義》一文中,更確定飲用水中鈣和鎂的重要性。文中說長期飲用缺乏礦物質的純水,會造成體內礦物質的不均衡,產生抽筋、疲勞等現象,並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機會),也會降低運動能力及學習力。

  另外,從人體機能運作來看,水中的礦物質因為以離子狀態存在,最易為人體所吸收。如果水經過煮沸,離子態的礦物質會與水中其他物質結合產生所謂的白色結晶體-鍋垢(台語叫茶帶),固體化後反而不易吸收。所以取得礦物質的方法很簡單,一是健康好水,二是天然有機的食物,三是額外補充以彌補現代食物所欠缺的營養素。


現代食物普遍缺少礦物質與營養素

  現代食物普遍缺少礦物質與營養素的主因有以下三點--
  一、同一塊土地長期的被過度種植:土壤中的天然礦物質因密集種植而被大量耗盡,大地自然彌補產生天然礦物質的速度趕不上機械化種植消耗的速度,加上環境污染如酸雨,也加速土地中礦物質的流失。
  
二、化學肥料的大量使用:現代機械化密集農耕,並不補充植物本身所需要的礦物質,只使用化學肥料補充氮、磷、鉀等養分,用以加速作物生長,農作物因此快速長大成熟,來不及補足各種營養素;科學更進一步創造出基因改造食物,造成農作物只會長大成熟,而不會增加養分的狀況。
  
三、畜牧養殖牲畜本身營養不足:以農作物為食的牲畜及其產品,如蛋、奶,因為牲畜所吃的食物營養素礦物質已缺乏,或吃的食物不對(如牛隻改吃玉米)、或養殖時使用藥物,甚至利用基因改造,導致牲畜只長肉卻營養不足的不自然現象。

礦物質是生命的火花

  量元素之父B’eres在他的《最後的忠告》(By Right of the Last Word)一文中提醒世人,現代人只有補充人體最缺乏的礦物質與微量元素,才能達成真正的營養均衡。
  早在二十世紀,《美國第七十四次國會咨文:礦物質元素的需要》,即指出礦物質操縱二十一世紀全人類的健康,而某些礦物質元素在人體內若是嚴重缺乏或是組成不平衡,都會造成疾病的發生。
  兩屆諾貝爾獎得主
萊納斯鮑林博士(Dr. Linus Pauling)曾指出:所有疾病追根究柢,都可歸因於礦物質微量元素的缺乏與失衡。沒有它們,維生素與酵素將無法作用,細胞代謝將趨於異常,生命將變得虛弱,走向幻滅(也就是死亡)。
  原文:「You can trace every sickness, every disease, and every aliment to a mineral deficiency.」


神奇的發現:各類元素的交互作用

  礦物質有一個極重要的輔助運作功能,即幫助維生素的吸收與利用。維生素要在人體內進行作用,需要礦物質的幫助,若是缺少礦物質,維生素會失去它們的功能,好比歌手不能沒有經紀人幫忙大小事。人體每日所需的維生素,都有幫忙運作的礦物質,例如維生素B12至少需要礦物質鈷來幫助它,而尚未發現的可能更多。

  此外,人體內的礦物質、微量元素之間,同時存在協同與抗衡兩種交互作用,也就是說會互相幫助也會互相吵架。缺血不能只補充鐵、也要補充銅,要骨頭健康不能只補充鈣,也要鎂來促進鈣的利用。而吃太多肉類、可樂(有磷酸),導致食入過量的磷,磷則會降低鈣質的吸收。
  礦物質與微量元素之間有如相接的大小齒輪,必須在均衡的比例下共同運作,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因此,
僅僅補充單一礦物質,如鈣片、鐵劑,並無法達成真正有益人體的效用,應多多補充天然食物型態的維生素與礦物質,保持天然食物中原有的均衡原則,才能有效率地為人體所吸收與利用。

維生素與礦物質對人體的重要性 - 地圖日記http://www.atlaspost.com/landmark-9082496.htm#ixzz1btWjKmmo
(網址連回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