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享--別人的讀書心得XD(超強人脈術)

2010071610:00
文章分享--別人的讀書心得XD(超強人脈術)
文章分享--別人的讀書心得XD(超強人脈術)

本文轉載自Wendy讀書筆記【超強人脈術】
http://wendy688.pixnet.net/blog/post/26498676

Wendy讀書筆記【超強人脈術】
超強人脈術!以最小的勞力獲取最大的成果.jpeg

作者:本田直之
譯者:劉名揚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07日

本田直之(Honda Naoyuki)

  明治大學商學院產業經營系畢業,美國雷鳥(Thunderbird)國際管理研究所經營學碩士(MBA),也是日本品酒協會認定葡萄酒顧問、世界遺產學會正式會員。曾任職於花旗銀行等外商公司,並參與企劃巴克集團(BUCKS GROUP)的營運,擔任常務董事期間,協助該公司在日本的店頭市場(JASDAQ)掛牌上市。

  現任槓桿效益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參與美日的創投企業投資管理,同時輔助企業進行以最少的勞力獲得豐碩成果的槓桿管理術。此外也兼任日本財務學會董事、法人顧問會計董事、美國Global Vision Technology董事。

  著作主要以2006年開始出版的「槓桿」系列最為知名,總計已銷售超過70萬冊,幾乎每本都登上日本暢銷排行榜前十名,並曾被日本GQ雜誌選為2007年必讀之書,以及日經BUSINESS雜誌評選為50大暢銷書。翻譯作品有《打響自己就一招》(原文書名Personal Branding,時報文化翻譯出版)。

網址:www.leverageconsulting.jp/
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Wendy讀書心得】
會買這本書是因為書名取得好^^

再加上是作者的親身經驗寫成的書,所以覺得實用性跟可信度很高,所以才買回來看。

愈看愈高興,有很多部份,我自己的行為就跟作者一樣,看了之後更印証自己這樣做是對的,而有些自己沒注意到的部份,也能多學一點,在人際互動上更寬容,更能令彼此得到一個坦誠又高素質的關係。

極力推薦大家一定要看這本【超強人脈術】,你會發現人脈不是拿來用的,而應該要把自己貢獻給他人才會出現的一種關係。即使換了一萬張名片,但若沒有真正對對方產生貢獻,那一萬張名片就跟中華電信上面幾萬筆的電話號碼一樣,是不具任何意義的。所以,與其拼了老命地認識很多人,不如認真地想想自已能對誰產生貢獻,認真地充實自己成為一個別人想結交的朋友。

而且,更重要的一個重點是,你的品格人格永遠都比你的知識來得更重要。


【Wendy讀書筆記】
作者本田直之認為【交情得以成立的一大前提在於,雙方的關係必須奠基於相互貢獻】。


瑞典的小說家暨戲劇家奧古斯都·斯特林堡說:「友誼往往是由一種兩個人比一個人更容易實現的共同利益結成的,只有在相互滿足時,這種關係才是純潔的。」


如何擁有更多的人脈?
1、擁有可以傳授他人的專長,並且願意分享貢獻,因為貢獻本身就是一種喜悅、一種快樂。
2、主動邀請他人一起進餐並且分享情報。
3、招待對方到自己的主場(指的是自己的家或很熟的地方)
4、不斷自我學習,吸取最新知識。


對於累積人脈而言,有一個很重要的舉動是「介紹」。當你與對方的關係深入到某種程度之後,對方可能會主動表示「想將你介紹給某某先生認識」,這就代表你的人脈已經有了成果。

哪種人會讓別人想「介紹給他人認識」呢?
1、不主動拜託別人介紹
2、彼此關係奠基於互相貢獻
3、彼此關係投合
4、目標清楚明確
5、彼此心智無溫差


最有力的個人資本:【人脈】


蘋果電腦創辦人史提夫·賈伯斯曾在一次演講中說:「我們所攝取的食物,幾乎都不是自己調理的。我們穿著別人製造的衣服、使用別人發展的語言、運用別人發明的數學。也就是說,我們凡事都得仰賴他人。」


在我所寫的「槓桿閱讀術」裏 ,我曾強調「不看書的商務人士無法成功」,不過,比起閱讀,人脈更為重要。


重點不在「認識誰」,而是「被誰認識」。


「認識凡事皆可請托的對象」也不算人脈。反而是「常常受人委托的關係較佳」。


大前研一曾說:「一天到晚拜託人家,很快就會為人所唾棄。一個人若不 懂得思考【如何幫助對方】,就無法建立豐富的人脈。【與其終日求助他人,不如為眾人所求助】。想要建立人脈,應以此為出發點。」


我對於人脈的定義,指的是「心智層次夠高,能和自己互相交換情報、彼此介紹其他人、相互刺激砥礪,並且共同追求成長的夥伴」。
這個氣氛在夥伴之間相互感染,漸漸地,原本大家都覺得困難的事,也能變得易如反掌,原本認為不可能的,也終將成為可能。


「超強人脈術」最大的目的就是【找到與自已的價值觀吻合的夥伴,與其建立聯繫,並且相輔相成地共同成長。】


只有9.2%的人懂得積極建立人脈


日本調查結果發現,認為自己「積極建立人脈」者,有8成認為自己的人生「十分豐富多采」。


想要與人接觸,前提是自己事前必須做好充分的吸收學習。如果沒有能力對他人做出任何傳授或貢獻,想必不僅難以讓對方產生想和自己見面的興趣,即使見了面,這場接觸也不可能有多少價值。


一個人與越多人接觸,自我學習的質與量也必須隨之提升。這也正好提供了自己切磋琢磨的機會。


若你的期望是下列4項其中之一,那本書就派不上任何用場。
1、短時間迅速建立人脈
2、結識有名有權的人物
3、利用人脈獲取自身的利益
4、舉辦供不特定多數人士參加的聚會


想要活用本書的訣竅,首要條件就是【立刻付諸行動】。愈早投資複利效果越大。建立人脈也是愈早開始成果愈豐碩。


彼得•杜拉克在【有效的經營者】提到:善於與人相處,並不代表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唯有重視貢獻,人際關係才具有生產性。這才是真正的「良好的人際關係」。


與人交往的模式 不外乎「分享」與「貢獻」


彼得•杜拉克:「人往往會高估一年內所能做的事,卻嚴重低估未來五年內所能完成的事」


曾幫助蘋果電腦重振雄風的蓋伊•川崎表示:「在你有需要之前便先行建立關係,至為重要。」


應該秉持的態度,最好是明確地知道自己想做的是什麼,珍惜與他人的互動,並且選擇與心智層次高的夥伴建立關係。


藉由貢獻的累積,讓自己與他人的關係變得益形深厚,這個過程與投資早期階段的新創企業的創投頗為類似。
建立人脈也是如此。等到對方成為名人之後,想要與其建立深厚的關係就變得極其困難了。所以,愈早期結識,一同成長,雙方所能獲得的成果也就越大。


有不少人誤認為「人脈=結交有名有勢力人」。然而光是換到名片,絕對不足以稱之為「人脈」。


一個人若是明顯透露出「建立人脈」的慾望,在構築人脈上反而會一無所獲。因為和他接觸的人,會因明顯察覺到他的意圖而心生警戒歐


只期待為自己圖利的人,想要構築良性的人脈關係應該極為困難。


人脈是一面反映自身個性的鏡子。


建立人脈完全是自己的責任。


看人的眼光,指的是辨識出他人與自己的溫差、屬性異同或個性是否投合的能力。


做出判斷的基準之一,是看對方是否願意將重要的朋友介紹給自己。
另一個方法,試圖想像自己與對方是否可能建立長期的交情。
篩選出興趣與嗜好意氣相投,或是努力方向接近的夥伴。


每一個人都擁有,且需要受到絕對尊重的三大價值:
1、對方的時間價值
2、對方的情報價值
3、對方的人脈價值


經營人脈的六大禁忌:
1、提出請求時沒有報上姓名
2、與人接觸時毫不考慮對方的立場
3、只談自己的事
4、做毫無意義的介紹
5、一味提出要求
6、要求對方成為自己的恩師

重要的不是拜託對方「為自己介紹某人」,而是【建立一個讓對方樂於主動介紹別人給自己認識的關係,同時事先將自己的資歷、點子或企劃準備妥當】

擁有一個可供自己求教的恩師絕對不是一件壞事,這個人生導師應該是在你讀過他寫的每一本書、聽了他許多演講之後 在你哪天被迫要下重大決定時,會不由自主地思索起「換成他會怎麼做」的人物。
而且,只要在自己心中認定對方是個恩師就好,無須刻意表明,更無須央請對方接受這個頭銜歐


建立人脈的過程:與自已想認識的人嘗試接觸、實際接觸、持續維繫關係、相互成長發展。
「貢獻」就是這四個階段的基礎。


貢獻的四個等級:
1、情報
2、饋贈
3、提供建言
4、發展連結


擅長經營人脈的人,就是能讓其他人「想認識他」、「想和他共事」、「想為他做些什麼」的人。這種人擅長經營個人品牌。


成為「讓人想認識的人」的3個條件:
1、學習
方法包括閱讀、參加研討會。缺乏學習的人,傳授的能力也相對匱乏,因此對他人來說,結識的意義不大。
2、具吸引力的資歷
你必須表明「自已在做些什麼」,或「對哪些事有興趣」。令他人感到「此人似乎很有趣」或「想認識此人」。
3、傳授情報
以撰寫部落格、出書、寫報紙雜誌專欄等方式傳授情報,就可算是對大眾做出貢獻。


打造個人品牌的第一步,就是撰寫自己的資歷。除了工作相關的事項,最好也能寫上個人嗜好、或自己正在挑戰什麼樣的目標。


撰寫書籍,是打造個人品牌的終極手段。


寫書的好處在於,能夠將自己的想法理出一個完整的頭緒,以供他人閱讀。可以一口氣將自已的心得成果貢獻給許多讀者。但倘若出一本書的用意不夠明確,就失去了出版的價值。


我曾以投資自己為目的,大量閱讀書籍,每天至少閱讀一本以上,一年下來所讀過的書不下四百本。但我從沒想過,只不過某次向編輯提及這段經歷,竟然就寫成了【槓桿閱讀術】一書。倘若你對任何領域感興趣,不妨試著朝著那個方向進行一番深入探討,也有機會成為珍貴的情報。


不以「知名度」,而以「心智層次」高低擇人


建立人脈的第一個階段,就是接觸你想要認識的人。


這個人和自己的頻率是否相同、心智層次是否相似、幹勁是否同樣高昂、目標是否相同,便成為非常重要的判斷基準。


想要認識某人,便立刻寫電子郵件。除了顧及最低限度的禮儀之外,「付出一番努力讓對方認為值得和自已見個面」,也是一大前提。但是,若自己並沒有什麼值得貢獻的價值,或許目前就不該見面,等到自己對對方有貢獻的能力時,再來決定接觸的時機。


想要對對方有所貢獻,首先必須充分認識對方。
在初期,可使用下列方式掌握對方的背景。
1、瀏覽對方的部落格、網站
2、閱讀對方的著作
3、參加對方的演講講座
4、若對方是上班族或主管,應對其服務的企業有充分認識

只要樂於提供自己所掌握的情報,對方便可能以更具價值的情報當作回饋。這個過程便是「學習」與「貢獻」的循環。

只要能揣摩出對方需要些什麼,自己又能針對對方這些需求提供些什麼,這場接觸就等於已經成功了一半。

初次接觸最好使用電子郵件 。最大的理由在於,這是一種考量到對方是否方便的連絡方式。

如何在簡短的郵件中流露情感:
1、大膽使用驚嘆號
2、筆調盡可能輕鬆一些

擅長經營人際關係的人,大多選擇以較為輕鬆的方式表達情感。

應該盡量和昔日友人恢復連絡。這是個常常被忽略,卻能有效拓展人脈的好方法。但 基本上還是選擇和自已有過同樣經驗的老朋友。


與人來往,時機是非常重要的。若是發現雙方彼此意氣相投,想約時間再見面,就應該當場決定確切的時間地點。


社交網站
http://www.liXXXXXnkedin.com/
http://www.myspace.com/
http://www.facebook.com/


藤卷幸夫「CEO成功學1:人脈筆記」:「想要建立人脈,最需要的就是善意」。


只要持續做出貢獻,人脈便能自然而然地獲得拓展。


初期貢獻主要應該是提供情報 。即使是報章雜誌上的報導或是書本上的內容 都可以,只要選出能讓對方感到有趣或是有所幫助的內容,將實體或影本交給對方即可。


我時常閱讀外文書籍,總是能早一步獲得國外的情報,並在這些情報在日本出版之前,先行向大家介紹其大綱。


也能以送禮的方式,直接將適合的書籍送給對方。


這些情報提供方式,都具有以下兩個共通點。
1、當作自己情報蒐集活動的一環
2、從其中篩選出符合對方需要的情報


情報提供守則:
1、培養蒐集情報的習慣
2、針對自己擅長的領域篩選情報
3、慎重選擇收受情報的對象


對第3點而言,若提供出來的情報是對方毫無興趣的,一切就變得毫無意義,反而可能造成對方的負擔。


除了商務相關的議題之外,擅長發掘其他各式各樣的話題,對於拓展人脈也極有助益。


與人對話切記「說一聽九」
若是不好好傾聽對方的發言,就不易掌握對方需要什麼、對什麼事感興趣。


被譽為「全球第二女業務員」的業務顧問和田裕美曾說:「對方不感興趣的話題,說了再多都不可能讓對方留下任何印象。千萬不要將對方的冷漠誤認為積極。只要能針對對方感興趣的話題發問,便不難從對方的回答中找出雙方的共同點。有了共通的話題,便能為對話加溫,強化自己在對方心裏的印象。」


在年齡與心智層次相近的圈子裏,我習慣盡量避免使用敬語。
只要判斷之後,覺得某人似乎適合這種形式往來,應盡量打破彼此之間的界線,以營造出坦率、爽快的氣氛。


介紹餐館也是有效的貢獻方式


不論想和什麼樣的人建立交情,邀請對方一起用餐永遠是個最佳的選擇。只要服務佳,老闆個性有趣,便萬事足矣。最好能熟悉幾家種類不同的館子,以便需要時當作主場運用。


人際關係,從「接觸」到「溝通」再到「持續」的階段,人脈也可能因此獲得大規模的擴展。在進入這個階段之前,必須先經過以下三個步驟:
1、一對一觸
2、一對多接觸
3、多對多接觸


以上3步驟,最重要的基礎首推一對一接觸。若未依先後次序實踐這三個步驟,恐怕難以建立奠基於信賴關係的人脈。


而在一對多接觸的階段裏,「正確判斷該為對方介紹什麼樣的人」的能力,在這個階段就顯得十分重要。


成為「最佳被介紹人選」的五大條件
1、不主動拜託別人介紹
2、彼此關係奠基於互相貢獻
3、彼此關係投合
4、目標清楚明確
5、彼此心智無溫差


只要能確實做到「後續連絡」,便能確實地拓展人脈。


在致謝的部份,倘若要求對方回覆,便不應以書信聯絡,而是以對對方而言較無負擔的電子郵件。
與人見面後,在當天致電以一句「今天很感謝您」表示謝意,有時也有助於強化自己在對方心中的印象。


另外,利用電話溝通恐怕有耽誤對方時間之虞。若只是簡短道個謝或許還好,但若天南地北聊了起來,恐怕就會造成對方的困擾了。


電子郵件的往返宜在自己這頭結束
若希望這場往返能隨著最後一封電子郵件就此結束,便應該寫成即使收件者不回信,也不至於造成對方心理負擔的內容。
但若電子郵件一直你來我往地持續下去,也正是雙方意氣相投的証據。


後續連絡不做任何請托


老套的後續連絡,發展成老套的人際關係


我並沒有將人脈做成書面建檔的習慣。只需登記一個電子郵件信箱即可。
至於經常見面的朋友,只要將他們的手機號碼存好即可。
但我會妥善保存媒體業界的朋友的名片,因為日後極有可能將他們介紹給其他朋友認識。


名片會依類別,分門別類地堆疊。等到疊得太厚時,再將許久未連絡,或想不起來長相的名片剔除。


但若從事的是需要寄送DM、或以不特定多數為客層的工作,或許必須時時蒐集、整理名片等個人資料。


檢視自己的人際關係
一旦結識的人增加到某個程度,一妨試著列出一份名單,便能大致掌握裏頭有些什麼樣的人、還不曾認識什麼樣的人、自己最擅長結識哪個領域的人、以及哪個領域的人最為稀少。這種名單一年列一次就夠了。


若能將名單上的友人一一歸類,就很容易看出下次可以介紹哪兩個人互相認識。


不送禮、不寄賀卡
理由其實是不希望讓對方覺得為難。
但對於喜歡並擅長此類寫作的人來說,這當然是個大顯身手的機會。但要注意,要讓對方覺得即使不寫賀卡回覆也不會有心理負擔。


送禮在巧不在貴


澀澤健「巨人 澀澤榮一的「聚富100招」」:
有人習於踩在別人頭上一味追求個人利益,有人凡事均以兼顧自己和對方的利益為原則。哪一種人比較優秀,絕對是一目瞭然的。


促使人脈有效成長的方法之一,就是將人脈連結成一個「強力網路」。由這個網路的成員所舉辦的聚會,便是這種成果的象徵。對所有與會者來說,參加這種聚會,具體來說有以下五個好處:
1、心智層次在相互感染之下共同獲得提升
2、有助於目標的具象化
3、與大家共同分享情報
4、與大家共享人脈
5、自然而然獲得成長


欲使「社群」成功發展,屬性務必聚焦


最有效果的,就是參加者屬性聚焦、人數也適中的聚會。


在舉辦聚會時我最注重的是,主題一定要夠明確。


少點防人之心,多點人脈。只要一有防人之心,人脈就無法獲得擴展。
自己應該扮演的角色,最好是不斷地撮合他人結識的橋樑。


根據我自身的經驗,成員人數少、屬性夠明確的聚會,都能自然而然地成長。尤其是如果自己認為有趣,通常也會引薦其他有趣的新血加入。如此一來,自己無須多努力,便能自然引來更多人。


舉辦聚會,並不需要什麼理由,放手去辦就是了。只要找出大家的共通點即可。


舉辦聚會,並不需要把規模設定得太大。
要避免並不吻合聚會屬性的成員參加,最好能事先設定一個過濾參加者的機制。可資利用的方法之一,就是以「介紹制」限制成員的人數。


倘若一個聚會裏的成員溫度大都相同,彼此能獲得的成果也就更大。


當個為社群夥伴牽線的「橋樑」
成立了幾個社群之後,自己便能成為幾個社群之間的橋樑,將每個聚會的社群連結起來,人脈便可能藉此獲得進一步的擴展。


成為一座橋樑的條件:
1、擁有長期性視野
2、對於貢獻的重視
3、理解參加者的需求


與其依靠二次會,不如延長一次會
嚴守這個方針:為一次會確保3-4小時的時間,結束後讓大家自由離去。


不只對參加者,對於店家的貢獻也是應該考量到的基礎之一。


務必秉持這個原則:任何和聚會有關的人,彼此之間都要有所貢獻。


若出席者在十人以上,便適合選擇立食的型式,以利營造出易於溝通移動的氣氛。


聚會的目的,不外乎提供大家進行交流的機會,因此避免氣氛拘謹為佳。開場時也不宜安排主辦人演講。


將辦公室佈置成一個以社交功能為重心的「沙龍」,像個寬敞的客廳。


參加別人主持的聚會時,最好選擇能激勵自已、屬性符合、成員的心智溫度與自己相仿的社群。


和一個自己理想中的人物或集團做比較時,便能刺激自己想像到達那個層次時將會是什麼樣,目標也因此變得更清楚。


參加自己無法對其做出貢獻的聚會毫無意義
判斷取捨的基準有三項:
1、聚會目的夠清楚
2、參加者的屬性夠聚焦
3、自已的參與能對其他人有所貢獻


提出請托也無傷大雅的最後階段
如果和對方已經構築了紮實的關係,或許哪天向對方提出為自己介紹某個朋友的要求,也就不會顯得那麼唐突了。不過,一定要確認雙方已進入「連結等級」貢獻關係的階段,才能提出這種要求。
到了能自然而然地提出這種請托的程度時,代表你已經建構出自己的「人脈網絡」了。


JBN(Japanese Business Network)的目標,就是以免費奉獻的形式,將我們五人至今所學到的商務經驗或館理方法提供給這些旅外人士。這不是個商業活動,而是純屬義工性質。


貢獻本身就是一種喜悅、一種快樂。思考自己做些什麼能讓對方開心時的雀躍感、實際做到時的充實感,以及和他人建立交情後共同成長的興奮感,讓這種交情得以跨越國界、提升到一個世界性的層次,如果將這一切形容成「一輩子的喜悅」,應該也不為過吧。


建立人脈項目清單:
*以貢獻為基礎
*長期視野
*不重視知名度而是重視心智層次高低
*不以利己為唯一考量
*互惠共生型的人脈
*B/S型生活模式
*將人脈視為自己的責任
*理解時間價值、情報價值、人脈價值
*自我學習、自我投資
*見面前先做自我介紹
*擁有具有吸引力的個人資歷
*充分掌握對方的背景
*考慮對方的立場
*聆聽對方的談話
*不做毫無意義的介紹
*不主動提出請托
*不要求對方成為自己的恩師
*撰寫感情充沛的電子郵件
*提供、發佈情報
*擁有足以傳授他人的知識
*知道幾間不錯的餐廳
*擁有自己的主場
*初次接觸後要做後續的連絡
*擁有共通語言


舉辦聚會項目清單
*限定屬性
*不要有防人之心
*採取介紹制
*避免彼此溫差
*找出共通點
*不舉辦二次會
*採取立食形式
*將辦公室布置成適合聚會的場所